林某,女,26岁,膝关节冷痛来诊。自诉: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膝关节怕冷疼痛,夏季不能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停留,膝关节X线片示:无异常,查体:右膝关节局部无红肿热痛,偏凉,前交叉韧带有压痛,附近无浮络,苔薄白,脉细弱。诊断:膝关节寒痹。针刺治疗。选穴:伏兔穴、血海穴、外膝眼、董氏奇穴通天穴、通山穴,温针灸。针完1次症状缓解一大半,连续5次症状基本消失,无压痛 冷痛感,痊愈!
一、病例特点与辨证分析一)病例特点患者为26岁青年女性,以“右膝关节冷痛1年”为主诉,核心症状为遇寒加重(夏季空调房不适)、局部偏凉、前交叉韧带有压痛,无红肿热痛(排除热证),辅助检查(X线无异常)提示无明显器质性损伤;舌脉表现为苔薄白、脉细弱。
二)辨证分析
1.病位:膝关节为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及奇经八脉(如阴阳跷脉)循行交汇之处,局部冷痛、压痛集中于前交叉韧带(属膝关节周围筋膜组织),病位在局部筋脉。
2.病性:寒邪凝滞:主症“冷痛”“遇寒加重(空调房)”“局部偏凉”,符合《素问·举痛论》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”的寒凝血瘀特征。
3.阳气不足:脉细弱、病程迁延1年(慢性虚损),提示阳气亏虚,无力温煦筋脉,致寒邪易乘虚而入并稽留不去(《素问·痹论》“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”)。4.气血痹阻:苔薄白为寒象,脉细弱兼见气血不足,寒邪凝滞则气血运行不畅,局部筋脉失养,发为疼痛(“不通则痛”“不荣则痛”)。综上,辨证为膝关节寒痹(寒凝血脉,阳气不足型),病机核心为“寒邪凝滞,气血痹阻,阳气失煦”。
二、针灸治疗思路解析(一)治疗原则针对“寒凝、血瘀、阳虚”的病机,遵循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寒者热之”“结者散之”的原则,以温经散寒、活血通络、温阳止痛为核心治法。
(二)治疗思路1.局部取穴与远端配穴结合:局部选取外膝眼直达病所,疏通膝关节周围气血;远端选取伏兔(胃经)、血海(脾经),通过经络循行(胃经“下循胫外廉,下足跗”,脾经“上循膝股内前廉”)调理下肢气血生化与运行。
2.温针灸强化温通作用:温针灸兼具针刺“通经络”与艾灸“温阳气”的双重功效,《医学入门》云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,二者协同可增强驱散寒邪、温养筋脉的作用。
3.结合董氏奇穴调气血:通天、通山为董氏奇穴,属“倒马针”配穴(邻近穴位组合),可加强局部气血循环,改善筋脉失养状态(董氏奇穴理论强调“气血流畅则病自愈”)。
三)经典依据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,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。”膝关节冷痛属“横络”(局部筋膜挛急)阻滞大经(胃经、脾经),温针灸可“决通横络”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膝寒痹不仁,不可屈伸,髀关主之。”外膝眼(邻近髀关)与伏兔(胃经穴)均属下肢阳明经要穴,善治膝寒痹。《血证论》:“血行风自灭。”血海为脾经“血郄”,活血调血可助驱散寒邪(寒邪需气血温运而散)。三、选穴配伍特点及穴位定位与主治(一)选穴配伍特点1.局部与远端协同:外膝眼为局部经外奇穴,直接刺激病变部位,快速缓解筋膜挛急;伏兔(胃经)、血海(脾经)为远端腧穴,通过经络传导调节全身气血,改善局部营养供应。
2.经穴与奇穴互补:外膝眼为传统经外奇穴,针对性强;通天、通山为董氏奇穴,拓展了传统经络的调节范围(董氏奇穴注重“区域调节”,通天、通山覆盖膝关节周围气血网络)。
3.温通与养血并重:伏兔(胃经合穴)补阳明经气以生气血,血海(脾经穴)活血调血以充养筋脉,二者合用兼顾“温阳”与“养血”,符合“阳生阴长”的生理规律。
(二)穴位定位与主治1、伏兔(足阳明胃经):定位——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,髌底上6寸(简便取穴:屈膝90°,医者以掌根横纹抵患者髌骨上缘,指侧掌缘中点即为伏兔)。主治——下肢痿痹、膝关节冷痛(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膝冷痹不仁,不可屈伸,伏兔主之”)。
2、血海(足太阴脾经):定位——髌底内侧端上2寸(简便取穴:屈膝,医者以对侧手掌按患者髌骨,拇指尖所指处为血海)。主治——月经不调、膝股内侧痛(《针灸大成》:“主气逆腹胀,女子漏下恶血,月事不调,膝股内侧痛”)。
3、外膝眼(经外奇穴):定位——屈膝,髌韧带外侧凹陷中(与内膝眼相对)。主治——膝关节疼痛、鹤膝风(《千金翼方》:“膝眼,主膝中痛,不可屈伸”)。
4、通天(董氏奇穴):定位——膝盖骨外侧上缘直上9寸(胃经伏兔穴直上3寸)。主治——膝关节痛、下肢无力(董氏奇穴理论:“通天调膝周气血,善治膝寒”)。
5、通山(董氏奇穴):定位——通天穴直上2寸(膝盖骨外侧上缘直上11寸)。主治——配合通天增强膝关节周围气血循环(董氏奇穴“倒马针”配穴原则)。
图片
四、疗效机制探讨(一)中医机制1.温通经络,散寒止痛:温针灸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,直接温散膝关节局部寒邪,改善“寒凝血瘀”状态(《本草纲目》:“艾叶,生则微苦太辛,熟则微辛太苦,生温熟热,纯阳也……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”)。
2.活血调血,濡养筋脉:血海穴活血调血,伏兔穴健运脾胃(后天之本),气血生化有源,局部筋脉得以濡养(“不荣则痛”得解)。
3.调节经络气血:外膝眼疏通局部经气,通天、通山调畅膝关节周围气血网络,整体改善“气血痹阻”的病机。
(二)现代医学机制1.改善局部循环:温针灸可提高局部皮肤温度(促进血管扩张),增加血流速度,加速代谢产物清除,缓解肌肉痉挛。
2.抑制炎症反应:冷痛患者局部可能存在无菌性炎症,温针灸可下调促炎因子,上调抗炎因子,减轻疼痛。
3.调节神经传导:温热刺激可激活局部痛觉抑制系统,降低痛阈,缓解疼痛信号传递。
五、思考点与启示(一)思考点年轻患者寒痹的诱因:患者26岁,体质未衰,寒痹发生可能与长期贪凉(空调直吹)、体质偏阳虚(脉细弱)相关,提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阳气不足是发病基础,外邪是诱发因素。
董氏奇穴的应用特色:通天、通山非传统经穴,但其疗效验证了董氏奇穴“区域调节”理论——膝关节周围气血网络的完整性对疼痛缓解的关键作用。温针灸的疗程把控:本例5次即显效,提示寒痹早期(未及筋骨深层)采用温针灸可快速起效,需抓住“寒邪未深、阳气未绝”的窗口期。(二)启示1.辨证需兼顾“标”与“本”:膝关节冷痛虽以“寒邪”为标,但“阳气不足”为本,治疗需温散与温补并用(如伏兔健脾胃生气血,血海活血充养筋脉)。
2.局部取穴的核心地位:外膝眼作为膝关节局部穴,直接针对病灶,是快速缓解症状的关键(类似“阿是穴”思维)。
3.针灸疗法的特色优势:相较于药物(如非甾体抗炎药),温针灸无胃肠副作用,且通过“热-针-穴”多重刺激,更符合“整体调节”的中医理念。
六、按语(总结)本例膝关节寒痹的诊疗体现了“辨证精准、选穴精当、疗法适配”的中医针灸特色。患者因寒邪凝滞、阳气不足致膝关节冷痛,治疗以温经散寒、活血通络为核心,通过局部取穴(外膝眼)直达病所,远端配穴(伏兔、血海)调理气血生化,结合董氏奇穴(通天、通山)增强循环,辅以温针灸强化温通作用,最终实现“通则不痛、寒去阳复”的疗效。
本案提示:临床治疗寒痹需重视“阳气”的调摄(如顾护脾胃、温补气血),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局部循环、炎症机制的理解,方能“传统与现代结合,整体与局部并重”,提高疗效。对于年轻患者的“生活方式病”(如贪凉),亦需在治疗中强调“避寒保暖”的预防调护,防止复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门户网址.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.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