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,土耳其发生了地震,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后,许多民间组织纷纷行动,积极筹集物资援助土耳其,尽力帮助土耳其人民渡过难关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中国人满怀善意的援助却遭遇了土耳其人冷眼相待和不满指责。尤其是与其他国家相比,中国的帮助显得格外微不足道。比如日本赠送了千纸鹤,韩国送去了避孕套,欧洲国家则仅在教堂为土耳其祈祷。而中国所送的旧衣物,竟遭到了土耳其人的批评,要求中国送些新的衣服。
土耳其人对中国援助的反应让不少中国人感到困惑:为什么中国人所做的努力反而成了被挑剔的对象?我们中国人送的东西就没有诚意吗?尽管这一切让人难以理解,但从土耳其的历史背景来看,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原因。毕竟,土耳其向来是个充满个性和矛盾的国家。常言道,狗中哈士奇,国中土耳其,这个比喻或许能解释某些文化上的冲突。
展开剩余82%如果大家对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历史有兴趣,那么对突厥人的了解应该是不可或缺的。突厥民族在公元六世纪时崛起于蒙古草原与东亚交界处,据信其发源地可能在咸海一带,是匈奴的一个分支,以阿史那为氏。草原上的霸主柔然曾一度征服了突厥人,并迫使其为柔然制造铁器。但随着柔然与北魏的长期对抗后实力逐渐衰弱,突厥人便趁机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。公元551年,突厥成功与西魏结成联盟,迎娶了西魏长乐公主。
次年,突厥联合西魏发动攻击,彻底击败了柔然,并经过几年的战斗,最终在公元555年杀死了柔然的末代可汗,继而开始向西域进攻。公元560年左右,突厥向吐谷浑发起进攻,但遭遇了惨败,随后转向西域并联合波斯灭掉白匈奴,扩展势力至中亚的河东地区。在突厥不断扩张的同时,南方的中国中原迎来了隋朝的建立,隋文帝杨坚自公元581年起,便与突厥展开了激烈的冲突。
尽管突厥此前与西魏、北周等政权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,但合作的基础始终是共同的敌人——北齐。随着北齐的灭亡,突厥与隋朝之间的土地争夺也变得不可避免。面对突厥人南下的威胁,隋文帝一方面修筑长城抵御敌军,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突厥联盟。
突厥的强大虽然让人侧目,但其内部并不稳固,毕竟游牧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度本就不强,再加上迅速的扩张带来了诸多异民族的加入,导致突厥帝国的内部凝聚力并不高。通过隋朝的外交努力,突厥在公元583年分裂,东突厥成为了沙钵略可汗领导下的新政权,而西突厥则由达头可汗建立。此后,突厥的两大部落不断与中国发生冲突,直到唐朝时期,李世民与大将李靖成功击败东突厥,为唐朝的西域扩张扫清了障碍。
从唐朝时期开始,突厥人的影响力逐渐向西迁移,最终在1453年,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功建立,定都君士坦丁堡,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不仅标志着土耳其民族的复兴,也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土耳其与新中国的关系,按理来说并不复杂。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并没有与中国接壤,而且历史上土耳其的主要敌人是西欧国家和俄罗斯,尤其是在争夺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控制权方面,土耳其与英、法等欧洲大国的战斗几乎持续了数百年。然而,奇怪的是,尽管土耳其和中国没有直接的历史恩怨,土耳其人却常常对中国持有一种反感情绪。
这种情绪的根源,部分可以追溯到土耳其对西方的依赖和仇恨。尤其是在现任总统埃尔多安上台后,土耳其不但加入了北约,还在积极谋求加入欧盟,这种西化倾向令土耳其人看向中国的态度愈加冷淡。土耳其一方面对俄罗斯低头,另一方面却在面对中国时表现得颇为强硬。譬如在1998年,中国的瓦格良号航母途经土耳其海峡时,土耳其政府竟然提出10亿美元的过路费要求,实在令人震惊。
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,2013年土耳其发起了一项高达200亿美元的防空反导系统招标,尽管中国提供了优惠条件,但最终土耳其却以中国“干涉土耳其内政”为由单方面取消了合同,令中国政府颜面尽失。2005年,土耳其又请求中国帮助修建伊安高铁,然而在与中国达成协议后不久,土耳其却表示要违约,要求中国提供更多的“诚意”。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,无疑让中国感到失望。
在土耳其的民族主义情绪中,对中国的敌意并非空穴来风。土耳其曾认为唐朝是第一个摧毁突厥帝国的力量,这种历史创伤深深埋在许多土耳其人的心中。其次,土耳其虽然地处亚洲,但由于与欧洲的紧密接触,尤其是在凯末尔改革之后的西化政策,土耳其社会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使得中国成为了土耳其民族主义情绪的目标。
总之,土耳其的反感情绪并非一蹴而就,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、文化和政治因素。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应当因此而感到不解或失望。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,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应对这些不和谐的声音。通过持续发展和加强自己的国际地位,中国完全能够将这些无谓的挑战置之脑后,保持冷静与理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址.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.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